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经济》2024年第6期目次和摘要

CRECRS编辑部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2024-09-04

目        次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乡村交易和产业转型


刘守英   郑旭媛   刘承芳(2)

城镇化发展新视域: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与信息牵动


王  理   廖祖君   贾  男(25)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否促进地区创新

——来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策的证据


葛永波   陈  琦   邱诗雯(50)

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1978-2021):数量估算与时空特征


贾晓佳   程名望(72)

强人强村:选优配强促进强村富民的实践逻辑

——来自浙江“千万工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案例分析


罗建章   周  立(94)

生产要素视角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


王  越   孔令宇   高丹桂   董生忠(117)

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对涉农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苏子凡   周  力(136)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吗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杨义武   林万龙(152)

新时期反贫困研究新进展

——“反贫困理论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檀学文   东  梅   欧阳鑫   佘德劲(173)


Vol.1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乡村交易和产业转型

刘守英   郑旭媛   刘承芳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乡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特征事实,分析了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乡村交易内涵的演变以及产业转型的逻辑,并基于可得数据开展相关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在乡土中国熟人社会中形成的局限于信任半径内的交易习惯,限制了乡村产业规模的扩张与市场价值的实现。数字经济的兴起,一方面,能够从地域、品牌、口碑和直觉等方面提高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程度,拓展乡村的交易半径与信任经济的范畴,有助于乡村交易的内涵从“熟人社会的人际交易”向“熟悉社会的非人际交易”转变;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发挥在信息传递、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方面的优势,推动乡村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延长和服务业拓展,从而促进乡村产业从“土”到“特”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熟人社会  数字经济  乡村交易  乡村产业转型


Vol.2


城镇化发展新视域: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与信息牵动

王  理    廖祖君    贾  男


摘要:本文通过估算2006-2020年中国272个地级行政单元或直辖市的新增数据要素价值,进而构建理论与实证模型,揭示了数据要素对城镇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第一,在传统工业化对城镇化带动作用减弱的背景下,数据要素能够通过创新驱动机制和信息牵动机制推动城镇化,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新视域;第二,创新驱动机制体现在数据要素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三个层面增强城镇吸纳乡村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信息牵动机制表现为数据要素凭借其所承载的有效事实信息,一方面降低生产不确定性,助力城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供转移决策所需信息,助力乡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第四,目前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滞后于数据要素的产生规模;第五,数据要素不仅能提升城镇化率,还能改善城镇化区域失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是现阶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数据要素  城镇化  数据价值  数字基础设施  新质生产力


Vol.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否促进地区创新

——来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策的证据

葛永波    陈  琦    邱诗雯


摘要:本文使用2006-2021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策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政策实施对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区政策实施对地区创新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结果在经过PSM-DID模型估计、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区政策实施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创业环境、人才环境、竞合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地区创新水平提升;示范区政策实施具有趋同效应,能够缩小地区创新水平差距;相较于对创新数量的影响,示范区政策实施更多地促进地区创新质量的提升;不同地区实施示范区政策的效果存在差异,相较于对重点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影响,示范区政策实施对非重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本文认为,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顶层设计,遵循“共建共享、普惠均衡”原则,加强文化赋能,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关键词:文化强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地区创新  创新环境


Vol.4


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1978-2021):数量估算与时空特征

贾晓佳    程名望


摘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本文估算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量,据此识别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方向,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其时空特征和演变规律。本文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其一,1978-202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呈上升趋势,其省际转移路径呈复杂网络特征,并形成以珠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以南圈、以长三角为转入中心的长江黄河圈、以京津冀为转入中心的黄河以北圈和以新疆为转入中心的黄河西北圈。农村劳动力主要转入地由东南转至东部地区,且呈现向中西部地区回流的趋势。其二,农村劳动力省际转移具有“门当户对”的梯度性渐次转移特征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就近转移特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由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次居中或靠后的“转出块”转至经济活力较强的“桥梁块”,再由“桥梁块”转入经济较发达的“转入块”。农村劳动力转入和转出省份的地理位置分布具有“核心-边缘”特征。其三,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表明转移劳动力“质”的优势在提升。如何将转移劳动力“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形成“新人口红利”,这是发挥转移劳动力群体优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在中国大国经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事实下,尊重农村劳动力“梯度”转移的规律和特征,协调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省际和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对于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省际转移  网络分析  时空特征


Vol.5


强人强村:选优配强促进强村富民的实践逻辑

——来自浙江“千万工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案例分析

罗建章   周  立


摘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本文使用扎根理论和纵向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在浙江省“千万工程”20年实践中,如何通过选优配强促进人才振兴,以及由此带来强村富民的累进性成效。研究发现,“千万工程”20年3个阶段的实践,主要是对乡村人才选优配强,实现3个阶段的“强人强村”。依托扎根理论和“过程-事件”分析,本文提出如下解释性框架: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阶段,政府启动“千万工程”,通过选优配强破解了“谁来强村”的瓶颈;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阶段,带头人通过村庄经营,运用企业家思维,探索了“怎么强村”的路径;在迈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阶段,村集体通过业态营造实现公地培育,回答了“为谁强村”的问题。“强人强村”的实践逻辑表明,政府将村庄能人“引回来”是前提,能人在村庄经营中“有作为”是关键,村集体重视产业公地培育“能带动”是结果。由此,本文从村庄能人视角提出“强人强村说”,对话了“乡村精英说”、“经营村庄说”和“赋权增能说”这3个竞争性解释,为“千万工程”20年实践提供了一个精英再生产的“吸纳-赋权”新解释,也为推动“千万工程”在全国进一步立起“千村引领”之标杆,形成“万村振兴”之势头,提供强村先育人、富民需强村、强村终富民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共同富裕  乡村精英


Vol.6


生产要素视角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

王  越    孔令宇    高丹桂    董生忠


摘要:为保障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的经济收益,亟须构建省际横向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本文以东北粮食主产区为例,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确定粮食省际流通格局,基于生产要素视角核算粮食生产要素消耗量,通过改进功能价值法测算生产要素的利益补偿额度,以明确利益补偿标准,进而多维度构建省际横向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上海、贵州、天津、江苏、海南、福建和广西是东北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受益省份,需要向东北粮食主产区进行利益补偿。第二,2000-2020年东北粮食主产区生产要素消耗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耕地资源消耗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增长近1倍,农业碳收支量和粮食运输损耗量均增长了近2倍。第三,仅从生产要素消耗角度考虑,2020年东北粮食主产区粮食作物种植的利益补偿标准为580.37亿元。因此,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隐含着巨大的生产要素消耗,有必要将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消耗等投入成本纳入主产区利益补偿范畴。


关键词:粮食安全  利益补偿机制  东北粮食主产区  生产要素  粮食作物


Vol.7


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对涉农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苏子凡    周  力


摘要:本文基于浙大卡特-企研中国涉农研究数据库(CCAD)数据,采用断点回归设计,在企业微观层面研究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对涉农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提升了其范围内涉农企业的营业净利润率。机理分析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涉农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要素投入结构优化,获取成本优势,而且能够通过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多种形式的产业融合,拓宽收入渠道。进一步分析显示,相对于非粮食企业,粮食企业受粮食主产区政策积极作用的效应更大。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探索粮食主产区政策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增长的作用机制和优化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政策  涉农企业  断点回归设计


Vol.8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吗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杨义武    林万龙


摘要:本文基于2000-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使用交错双重差分方法估计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能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通过提升县级政府财政治理能力,引导粮农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化肥施用量等生产要素配置机制和强化省级政府粮食注意力分配机制,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异质性分析表明,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粮食增产效应在非强县扩权试点县、经济欠发达县、财政弱县、粮食主产区县域以及产粮大县更为明显。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实施时间越长,其粮食增产效应越明显。本文拓展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成效的研究,为新阶段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方向。应适度增强省级财政统筹调控能力,逐步优化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实施范围与实施方式,合理划分省级和县级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升县级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治理能力。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粮食生产  财政关系  生产要素配置


Vol.9


新时期反贫困研究新进展

——“反贫困理论创新”国际研讨会综述

檀学文    东  梅    欧阳鑫    佘德劲


2023年8月16日-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和宁夏大学主办,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部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承办的“反贫困理论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本次会议是在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对反贫困理论研究和关注明显下降的背景下召开的。参会专家围绕“反贫困理论”“贫困治理”“减贫机制与效应”“减贫韧性与内生动力”“减贫理论解释”“减贫政策分析”等相关主题做了会议报告。会议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反贫困经验和成就的理论认识,以及深化对全球各地区减贫进程差异的理论解释等。本文从反贫困理论研究视野的拓展、反贫困理论研究内容的深化、反贫困经验总结与战略探索、巩固拓展中国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对本次会议内容予以综述。


扫码访问官方网站查看下载本期文章:



关于我们



向上滑动阅览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版)》:《中国农村经济》复合影响因子为14.70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0.904,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一,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03种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排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研究》之后;《中国农村观察》复合影响因子为8.67,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5.689,在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均排名第三,在13个经济学学科的503种学术期刊中排名同样靠前。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简称“两刊”),在世界期刊中也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报告》,《中国农村经济》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2.75,在全球37种农业经济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三,排在Food Policy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之后;《中国农村观察》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为1.71,在全球农业经济类37种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七。同时,两刊多次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类权威性学术期刊。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重点资助期刊、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权威学术期刊、FMS管理科学高质量期刊(A类期刊T1)和“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首批精选期刊等。


《中国农村经济》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主要刊发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经济学、管理学优质论文,以及经济学、管理学其他领域为实践发展和学科建设提供新知识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观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刊文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相关领域。


两刊实行在线投稿、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中国农村经济》网站(zgncjj.ajcass.com)、《中国农村观察》网站(zgncgc.ajcass.com)可全文下载所发文章,两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可阅读所发论文的精华版,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投稿和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